DSC_0758.JPG 

智慧巡禮6/6()10:00-12:00   
臨事而懼,好謀而成害怕的腦內事件
梁庚辰教授主講 

    恐懼,是人類最基本的情緒之一,而關於情緒,兩三千年前的哲學家就已經在探討相關的問題。亞里斯多德認為,情緒不論是快樂還是悲傷,不論是好是壞,它總是放蕩不羈,一發不可收拾。一個小孩子一旦開始哭鬧了,不可能要他馬上停止,他總是要持續一段時間。基於這個特性,亞里斯多德認為情緒是需要被理性約束的,甚至認為理性是人類心智的主宰,而情緒則是需要被控制的奴僕。19世紀的心理學家佛洛依德的理論當中,代表慾望的本我,也是需要由道德的超我和理性的自我來約束的。由此可知,從很久以前,情緒就常被視為是具有破壞性,是不好的。

    但,是不是所有的哲學家都抱持這種看法呢?英國的經驗主義哲學家洛克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一個人若是沒有情感,沒有熱情,他所有的理想都不會附諸行動:情緒對他來說,是行為的動力,是行動的根本。除了哲學家以外,過去中世紀時代,人們認為受苦受難是應當的,而追求個人的快樂和慾望則是羞恥的。但到了近代享樂主義出現後,人們的想法開始改變了:人們認為人活在世上,追求好的情緒,避開不好的情緒是天經地義的事,沒有必要為了自己的情緒和慾望感到羞恥,而這,也是促使近代心理學,甚至經濟學開始蓬勃發展的價值觀。 

    那麼到底我們該如何克服恐懼呢?俗話說的好: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在克服恐懼之前,我們要先了解它的各個面向,以下就分幾個面向來探討恐懼。

 

表情是天生的 

    情緒的行為表現不單是指肢體動作,臉部的表情也是表現情緒的行為之一。而情緒到底是天生的抑或是後天的呢?達爾文就曾經指出:情緒的表達對生物的存亡有決定性的影響。這樣的觀念說明達爾文認為情緒是存在遺傳當中的。到了近代,為了證明情緒到底是天生還是後生,曾經進行了幾個實驗:其中一個是觀察從出生起就是瞎子的受試者,照理說從未看過他人表情的他們,不可能從學習中知道表情的表達。實驗結果發現他們的表情和一般人無異,說明了表情是天生的;另一個實驗,則用新幾內亞的土著當受試者,讓他們分辨他們從未見過的西方人的表情。這兩個實驗結果都支持了表情是天生的觀念。

DSC_0693.JPG 

 

生理也會影響心理 

    身體內的各種內分泌系統,包括腦下垂體,以至於交感與副交感神經,腎上腺素,性腺,生長賀爾蒙等等,都會對我們的心理狀態產生巨大的影響。今天如果我們假設腎上腺素的分泌會對心理的感受產生影響,那麼照理說,脊椎受傷以至於從頭部以下都沒有知覺的病人,並不會有腎上腺素的反應,應該對情緒有不同的感受才對。試驗結果證明的確是這樣,受試者大多認為在受傷過後,碰到令他憤怒的事情時,總有一種"我應該要很生氣,卻有種生氣不起來"的感覺。 

    另一方面,心理學家Soloman認為人的壓力生理調適,和其他的生理機制有類似的恆定機制。所謂恆定機制,就是指當人體缺乏某一樣東西時,身體會自動從別的地方找東西來補足;而當人體某樣東西過多時,身體則會想辦法將它排除或增加與它相斥的物質,來抵銷它的作用。舉例來說,當血液當中血糖過低時,身體就會分解肝醣來增加血糖的濃度,以使血糖恆定。Selye認為,在第一階段:警覺期時,人進入壓力的狀態,身體就會動員各種能量和激素來平衡壓力造成的影響;第二階段抵抗期,是身體與壓力形成抗衡的時期;最後第三階段:崩潰期,是當身體終於無法以更多的能量來與壓力對抗時所產生的崩潰狀態。

 

評估決定你對壓力的感受 

    心理學家Lazarus認為,認知的評估決定了心理壓力的感受,在初步感受到事件的威脅後,若是當事者對事件的深入評估結果不同,結果產生的壓力感受也會不同。譬如說,當一個人突然看到一捲草繩而受到驚嚇,可是定睛一看發現並不是蛇,它就不會感受到後續的壓力;反之則感受到巨大的壓力,依此類推。另一個著名的實驗也支持這個論點:請受試者觀看一個原住民部落成年割包皮儀式的影片,並在旁邊加上三種不同的旁白:一個強調很痛,一個說明不痛,另一個則是學術性的旁白。受試者反映,只有第一個強調很痛的旁白會使人感受到壓力,由此可見評估對壓力的影響。

 

育幼可以抗衡基因的影響 

    實驗者發現,不同品種的老鼠有不同的育幼行為,有的對其幼屬照顧較佳,有些傾向放任不管,一代接一代,似乎有遺傳的傾向。為釐清問題的核心,實驗者將育幼行為不良的母鼠所產的幼鼠交給育幼行為佳的母鼠養育,結果發現此育幼行為不良的幼鼠不但較不易驚恐,其本身長大後的育幼行為也明顯優於其生母。另外,又改以人工方式育養育幼行為不佳之母屬所產之幼鼠,結果仍然優於其親生母親養育的結果,這告訴我們養育的品質的確有極大的影響力。

 

    在深入淺出,萬像包羅地探討情緒與害怕的各個面向以後,教授呼籲大家面對情緒時要記得:

  1. 害怕的情緒反應雖然是天生的,但刺激卻是後天學來的,而害怕之所以形成,是為了保護我們在環境中的生存。
  2. 害怕對我們最大的負面影響,就在於我們害怕我們可能會感受到害怕的這種擔憂,只要我們能夠看清害怕是幫助我們活下來的情緒,就不需要擔憂它的形成。
  3. 情緒能夠化想像為行動,恐懼使我們做出適當的因應。
  4.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益其所不能。
  5. 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要害怕,那他才是最該有所擔憂的人,不知道甚麼是可怕的,就不知道如何去避免傷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rainLOH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