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士尊

如果一隻老鼠的改變,都能夠為整個老鼠宗族改運......

------------------------------

   I'm gonna make a change (我要做個改變)
   For once in my life (一次人生的改變)
   It's gonna feel real good (那將感覺不錯)
   Gonna make a difference (來點不一樣)
   Gonna make it right (真的要做到)

  這歌詞出自麥可傑克森的〈Man In The Mirror〉(鏡中人)。轉眼麥可傑克森離開一年了,近來買了他的「That Is It」(未來的未來)DVD回家收藏,從幕後花絮,我才知道,麥可傑克森很喜歡用〈Man In The Mirror〉作為演唱會的結尾,這首歌的寓意其實很簡單,就是在說,不安現狀,想要改變什麼,就從鏡子裡面的那個人──也就是自己──開始改變吧!


  「改變」,有時真是令人害怕又無力的事。不管是對自己、週遭或社會,常常因為「大家都這樣」,我們跟著一樣;因為「一直以來都這樣」,我們因循成習。於是,所有的不舒爽、不安心、不甘心,也就因為「大家一直都這樣」,委屈忍受,或是推卸出去,畢竟,我們是何等渺小,何德何能,能改變點什麼呢?

  但是,一隻老鼠的故事,卻讓我猛然驚覺,改變點什麼,渺小力量也能偉大。

  那是在精神健康基金會舉辦的「智慧巡禮」系列演講,6月26日由台大心理系梁庚辰教授以「臨事而懼‧好謀而成:害怕的腦內事件」為主題,講述「害怕」的大腦機制,以及它對個體生存的意義。

  的確,因為懂得害怕,我們免於很多危難,但若承受過多的恐懼,則會帶來不利心身健康的壓力反應。另外,個體若能夠增加壓力的耐受力、克服恐懼而成長,根據「情感反向歷程理論」*,將能嚐到苦盡甘來的感覺,體驗更多生命的美好。

   As I, turn up the collar (當我豎起衣領)
   On my favourite winter coat (我最喜歡的冬衣)
   This wind is blow in' my mind (這股感覺襲上心頭)
   I see the kids in the street (我察覺街旁的小孩)
   With not enough to eat (他們正飢餓)
   Who am I to be blind? (我是個瞎了的無名氏嗎?)
   Pretending not to see their needs? (難道假裝沒看見一切?)

  一如歌詞帶著社會關懷的情懷,心理學家證實,社會支持對提升壓力耐受度,減少恐懼與焦慮,有挺關鍵的作用。換言之,擁有歸屬感,常常感受人際關懷的人,耐壓能力會比較高,較不容易產生懼怕不安的情緒;而溫暖、互助、互信的社會,是人人免於恐懼的基石。

  老鼠的故事,就是建立在這樣的精神上。

  因為品種不同,老鼠的育幼行為也有別。有些品種的老鼠媽媽,對老鼠寶寶會細心照顧,但有些品種的老鼠媽媽,對老鼠寶寶則是挺不負責任。

  研究已顯示,在負責任媽媽照顧下長大的老鼠寶寶,較不容易驚恐,對壓力耐受度也較高,老鼠寶寶長大後,還會成為負責任的老鼠媽媽。反之,媽媽不負責的品種,情緒顯得較脆弱,不負責的育幼行為也代代相傳。

  乍看之下,似乎是遺傳的天性,在決定老鼠的育幼行為。但當實驗者把一隻不負責媽媽所生的老鼠,放到另一個品種群裡,給負責的老鼠媽媽養育,結果會發生什麼事呢?

  實驗顯示,這隻老鼠長大後,也變得不易受驚嚇,情緒穩定,有高度耐壓力,而且,會用負責任的態度撫養自己的下一代,負責任的育幼行為,開始一代傳一代。
  還挺讓人感動的,不是嗎?如果一隻老鼠的改變,都能夠為整個老鼠宗族改運,那麼我們呢?

  也許,我們不像領袖人物,能制定國家大政;我們也不是麥可傑克森,舉手投足萬眾注目。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一動念一抉擇,都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進而散放正向的感染力。

   That's why I want you to know…… (這就是為什麼我要說......)

   I'm starting with the man in the mirror (我從鏡中的人開始改變)
   I'm asking him to change his ways (要他改變習性)
   And no message could have been any clearer (這再清楚不過了)
   If you wanna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如果期待世界更美好)
   Take a look at Yourself (反省自己)
   And then make a change (來點改變吧!)

                   2010.06.27


Ps.本文所有歌詞:出自〈Man In The Mirror〉,
  Written and Composed by Siedah Garrett and Glen Ballard.
  Sung by Michael Jackson.
  From《BAD》

Ps.*情感反向歷程理論:
  心理學家Solomon & Corbit(1974)認為,因為生理恆定的機制,一個外在的愉快刺激後,會激起逆向(負向情緒)反應,反之亦然(當然,大家要先有個認知,就是我們會有愉快、害怕、憂傷等情緒體驗,有相當程度是大腦的生理機制引發)。
  所以,一個歡樂的聚會結束後,常會產生「曲終人散」的落寞感;一陣令人緊繃的期末考期結束,會帶來「苦盡甘來」的愉悅感,人生經歷越多,因為這個「恆定」的機制,可能越來越雲淡風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rainLOH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