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國教授.jpg

胡海國  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台大醫學院精神科教授

 在精神科門診曾遇過ㄧ位個案的母親,聽她訴說著自己的故事:這孩子雖然有精神困擾,但每天開開心心的去洗車場上班,下班後,常會買個紅豆餅給我吃,每天陪伴在身邊,感覺真幸福;而他的哥哥,人緣廣闊,事業有成,但卻長年在國外做生意,很少有機會聯繫,更別說回家相聚……

 人生該追求什麼?相信很多人的答案都是「幸福」,但上面的小故事,非常發人深省,到底,幸福是什麼呢?我們的社會鼓勵追求成就、地位、財富,但這樣就一定能換來幸福嗎?

 在我看來,能夠將大腦與生具備的特性調配合宜的人生,才是幸福人生。一般來說,大腦具有「酬賞性」、「避傷性」、「好奇性」三種特質,「酬賞性」指的是我們會重複做一些帶來讚美、感覺開心的事;「避傷性」指的是我們會選擇避開造成傷害或不舒服的行為;「好奇性」則是指我們對外在事物會有想要了解、探索的欲望。

 每個人的大腦都具有這三種特性,只是特性的強弱不一,譬如有些人避傷性較低、好奇性較強,那他可能適合當個探險家,如果當個上班族可能就會覺得委屈。換言之,幸福的人生,在於能依照自己的腦力特性,經營適合自己的生活。

 但現在的社會導向較偏重鼓勵酬償性。「酬償性」就像給小孩糖吃,甜甜的讓人開心,想要再吃。我們的社會鼓勵我們追求成就、追求財富,換來很多讚美與享受,進而激發我們的貪婪,開始思索怎樣才能用最少的努力,換來最大的名利,甚至到了投機取巧的地步。

 但這樣真的就帶來幸福嗎?

 單單追求「酬賞性」,換來的頂多是愉悅和快樂,稱不上幸福。幸福的人生,該是滋味豐富的,就像辣椒與茶葉,對小孩來說,前者嗆口、後者苦澀,都不討喜,但若學會吃點辣、嚐點苦,則能豐富味蕾,享受更多樣美食滋味。

 人生不也是這樣嗎?「愉悅」(Pleasure)、「快樂」(Happiness)、「幸福」(Wellbeing)都是我們的追求。「愉悅」的感覺就像佳餚大飽口福、情侶火辣良宵,通常是生理上的一時快感;「快樂」則像是完成一件工作而感到的成就感,或是朋友相約分享了彼此難題,也會帶來快樂。但「愉悅」、「快樂」都是短期的,要適度滿足,卻不宜過度追求。
長遠的「幸福」,是一種悠然、飽滿心境。幸福的人,善用了大腦的避傷性,學習各種教訓,因而能了然變化的情勢;幸福的人也發揮了大腦的好奇性,激發探索生命的熱情,豐富自己人生。

 幸福的人生,必包含酸、甜、苦、辣、澀、鹹各種滋味,幸福的感覺,是一種感到自己有點什麼能夠加惠於人的感覺,創造著自己和別人在一起的價值。要達到這個境界,我們就要善用大腦可塑性的特質,操練頭腦,調配「酬賞性」、「避傷性」、「好奇性」三種特性的作用力,無過與不及,方能成就幸福人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rainLOH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