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6407.JPG 

-專訪精健家族 傅靜華

 傅靜華,年輕一點的朋友愛喊她一聲傅姐,精健家族回娘家、精健滿溢讀書會少不了她的參與;在「腦保養量表」社區檢測活動裡,擔任志工的她總是殷殷熱切,溫暖著每位受測民眾的心;去年秋天,她帶著精健家族到富陽公園一日遊,一草一木在她口中,化為一則則精彩的故事……


 如果好奇,為何傅姐總是散發溫暖、透著內涵,翻開精神健康基金會的圖書借閱登記,就不難明白了。因為對「人」濃濃的探索興趣,傅姐是圖書借閱的常客,她試著從不同領域去了解「人」,腦科學書籍與古文觀止,會同時出現在家裡客廳,已經退休的她,還常常利用晚上時間去上歷史課。

 大半輩子在銀行工作,但傅姐笑說:「我的基因裡似乎多了一點對『人』的敏感性,讓人願意傾訴,在銀行工作時,常常聽客戶分享自己的故事,講到聲淚俱下……」而傅姐也不停地透過聽故事,思索人性,以及面對人生的態度。

 事實上,傅姐與精神健康基金會的結緣,也正是從客戶聊成朋友的精健家族成員孟姐所介紹,對傅姐來說,在精健會的最大收穫之一,就是找到:了解「人」的新觀點---腦科學。

 傅姐說,有一次到吳哥窟旅遊,出發前一直不斷被提醒當地有很多的亡靈,很危險,還被親人質疑為何要去。在吳哥窟有一個酷熱晚上,原本睡夢中的傅姐突然心跳上升,全身冒汗,感到不能呼吸,那個驚恐的經驗,讓她回國後仍長達兩個月,有無法入眠的困擾。

 是被亡靈附身嗎?在接觸腦科學後,她覺得與其說是被亡靈影響,不如說是出發前不停地被相關訊息暗示所產生的驚恐,造成類似恐慌症的現象。認真接觸腦科學的傅姐解釋著自己的情況,講著講著,甚至解釋起「杏仁核」如何影響情緒哩!

 「以前我覺得,精神疾病患者是另一種類的人,與一般人不同,但現在我覺得二者不見得有很大不同,每個人心底多少都有些問題,和所謂的患者可能只是程度上的差別」。傅姐覺得,每個人的成長過程,大腦迴路都可能被灌輸不同的價值觀或行為模式,讓我們得以在社會生存,但有時候,這些價值觀反成為束縛人心的框架,讓我們迷失自己,感到不快樂。

 自己是不是個好員工?是不是個孝順的孩子?傅姐形容以前的自己,做每件事都一定要符合某些所謂的意義與價值才能心安,到頭來,反而因為過度在意別人評價,困手困腳,心理受傷。後來她發現,這些所謂的評價,其實常常是深植內心的價值框架,自己誤認為別人會這樣評斷自己,其實卻不盡然。

 舉例來說,傅姐前陣子摔傷手,曾因為自己沒辦法大掃除、擦玻璃而懊惱,但當她發現,原來一陣子沒有打掃房子,也不是什麼太嚴重的事情,也才明白「擦玻璃」原來也只是個行為慣性,不是毫無調整彈性,更不必因為暫時沒有做而感到不安,「有些東西真的不一定要」,傅姐說。

 試著卸下大腦迴路裡不必要的框架,傅姐希望自己活得更自在,也正因為體認到每個人身上可能都背負著框架,傅姐覺得自己更能同理他人。譬如老人家常常讓人感覺很固執,但傅姐覺得這是正常的現象,因此與老人相處時,她多了一份耐心,更知如何溝通,就算遇到無力化解的狀況,也不再過份懊惱。

 「很多關於『人』的問題,從腦科學說得通」,因此傅姐覺得,可以從調整自己開始,去引發他人改變。她謙虛地認為自己還在努力摸索和調適,但她的努力,已經在朋友間帶來一股溫暖、成長的力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rainLOH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