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1774.JPG  

 精神健康基金會2010年精神健康指數調查指出,少子化現象不僅是國家發展隱憂,更已衝擊國人精神健康。因此,精健會以「珍視每一個人的價值—少子化時代的心身安適之道」為主題,舉辦「2011精神健康論壇」,邀請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李允傑主任委員、台北市政府教育局馮清皇主任秘書、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林萬億教授、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郭東曜創辦人等專家,分別針對國家政策、青年就業、學童教育、老年生活等領域,分析其受少子化衝擊的情況與因應之道。



IMG_1693.JPG  

 在社會上一片苦思如何「催生」之際,我們著實不能忽略,作好準備,以面對少子時代來臨的現實。誠如一位與會聽眾的提問:少子化時代,高等教育機構紛紛敞開大門搶拉學生,但學子態度不精進,學校又不希望老師當學生(影響校務財政),教育者要如何珍視自己的價值,看到年輕學子的價值……

 這位聽眾的提問,道出了很多教育工作者的矛盾與無奈,也讓與會專家們紛紛有感而發。

 台大社會工作學系林萬億教授就指出,在環境結構的扭曲下,教學工作的確令人感到挫折,他建議,從釐清師生關係的定位開始,思考學生的處境、出路,以便引導出適切之教學方式,之後,師生再一同採取學習行動,以化解這個困境;台北市教育局馮清皇主任秘書也鼓勵教育工作者,建立專業認同,以維持教學熱忱,另外,組織專業社群,彼此分享,也有助於維持動力,面對教育挑戰。

IMG_1708.JPG  

 不難窺知,面對這個時代的困局,一切,還是要從調整自己的心念、心態、以及人際關係去建設。如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胡海國教授所說,精神健康的追求有三個層次,分別是腦健康、心理健康、而第三個層次是自我健康,意即創造意義感、價值感,面對少子化的衝擊,建立每個人立足於家庭、工作崗位的價值感,也是維持心身安適的關鍵。

 這場論壇引起各界共鳴,各行各業百餘位關心此議題的人士到場聆聽,衛生署長邱文達也特地到場致意,表達對此一議題的重視。胡海國教授引言時,指出2010全國精神健康指數調查的結果,對生育態度持較多負面看法者,如「對下一代未來感到悲觀」、「認為生小孩壓力大」、「不想生小孩」的人,其精神健康分數普遍較低,這表示,主觀上,多數人認為有孩子是好的、有意義的,但事實上,因為種種因素,不想生孩子的人卻很多,造成了生育率降低的後果。該調查也顯示,擁有小孩的人,普遍來說,精神健康狀況較理想,也因此,如何在少子化的時代下維持心身之安適,是個值得關注的議題。


IMG_1705.JPG  
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林萬億教授

台灣的超低生育率

 林萬億教授指出,台灣生育率驟降之速,堪稱世界之最,已進入「超低生育率」國家之列。世界各國在即將面臨超低生育率時,通常會「大動作」調整國家政策來提高生育率(例如日本成立「少子化對策部」),而台灣在2002年進入超低生育率,卻遲至2007年才提出初步因應對策,政策推動不易,顯示台灣社會存在一些價值觀,使國人較晚意識到少子化的危機。

 林教授指出,除了有偶率降低、婚育年齡延後、女性勞動參與率提高等因素外,價值觀的因素,也促成台灣的超低生育率,譬如,台灣社會對未婚生子的接受度遠低於歐美國家,且普遍認為孩子要「自己照顧」,因此兒童照顧公共化的比率,均相對偏低,另外,近年的諸多價值觀變遷,如「立業須重於成家」、「羨慕頂客族的生活享受」、「不婚可以有性」等等,也讓年輕人對生小孩興趣更加缺缺。

 而少子化現象的擴大,帶來人口老化加速、性別失衡、人口負成長、公共制度面臨結構快速調整、勞動供給不足、人際關係改變等巨大衝擊,尤其,以往家庭的「兄弟軸」消失,「親子軸」過度聚焦,孩子可能比以往更自我中心,缺乏責任心與挫折容忍力等,下一代青年人的人格特質,也將不同以往。


IMG_1725.JPG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 李允傑教授 

青年人特質不同以往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李允傑教授對新一代青年人的特質頗有觀察,他回憶道:以前經濟困乏的年代,要吃到一頓好的料理很不容易,每當飯桌上的菜色多了一些肉的時候,兄弟姊妹們往往爭先搶食,但現在,少子化時代來臨,不再有這種「搶食」的情況,對比以往,每個孩子都是父母親的掌上心肉,享受最豐富的養育資源,真讓人羨慕……

 但也因此,李允傑主委認為,少子的趨勢下,容易讓年輕人產生自我中心、抗壓性低、不懂分享等特質。社會上常有所謂「草莓族」、「啃老族」的說法,正代表了我們對於新一代年輕面對社會「真的準備好了嗎」的質疑。

 李主委指出,在這種情況下,青年人的家庭、學校、政府等支持系統,更顯得格外重要,而青輔會身為國家青年政策的主要機關,致力培養年輕人正確的工作態度與職場倫理,更是刻不容緩。在他眼中,少子化雖可能為年輕人的人格發展帶來隱憂,但現代年輕人也具有一些優秀的特質,如高度熱情、創意無窮、執著的態度等,值得鼓勵。善用這些特質,健全青年身心發展,依然可以幫助其在未來人生旅途上,找到心身安適之道。


DSCF6669.JPG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馮清皇主任秘書

問題,也是契機

 少子化的現象,也衝擊了家庭、教育環境,以及孩子的生活經驗。台北市教育局馮清皇主任秘書便舉他擔任南湖國小校長任內的例子:有一次他問一個同學,12顆糖,分給哥哥、姊姊、妹妹和自己,每個人應分幾顆?

 孩子掙扎半天,說:「校長,我沒有哥哥、姐姐、妹妹,怎麼分……」

 看似無厘頭的回答,卻也透露:我們習以為常的例題,都可能脫離孩子的生活經驗。馮清皇主秘指出,從教師結構、到教學結構、方式,都正因為少子化而面臨改變。一方面,以台北市為例,會持續規畫小班、小校到併校的推動,另一方面,「問題也是契機」,馮主秘認為,少子化的現像,正可以帶來教育新價值的建立。

 以師資為例,學生人數減少,可以藉此推動超額教師人力的轉化,如增置專任輔導教師與輔導人員駐校;以校舍空間為例,我們更可以期待提供寬敞、優質的學習空間,甚至部分校舍提供社區活動使用(如成為老年人聚會空間),使校園氣氛多元化。另外,「普通班在減班,資源班卻在增加」,馮主秘表示,對於弱勢學生的照顧,現在我們比以前能做得更周到了。


DSCF6671.JPG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 郭東曜董事

加入志工人力銀行

 一連串關於青年人、教育的討論後,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創辦人郭東曜董事,為大家分享中老年人因應少子時代的要領。郭董事表示,少子化時代,孝道、手足互助的學習皆少了,養兒防老不可得,老年人要自強。

 自強之首要,就是維持身體健康,郭董事以親身之例,從39歲發現身體出狀況後,每日例行慢跑,一年後身體恢復,至今仍每日維持快走習慣,保持好體力,成為享受快樂人生,持續貢獻社會的基石。

 第二,郭董事鼓勵老年人,培養休閒嗜好,解決孤單寂寞。他舉身邊好友例子,有75歲開書法展的、85歲開畫展的,證明退休後有心學習,人生仍有另一番風景。

 另外,考量許多老人孤苦無依,子女外地工作,無法照顧父母。郭董事說,鼓勵每個人都加入老人服務的志工系統,也就是他所謂「志工人力銀行」的概念。在弘道基金會,舉例來說,南部年輕人如果離鄉背景在台北工作,無法照顧父母,可以在北部加入志工,服務老人,由弘道基金會中南部的志工協助照顧住在中南部的父母,弘道基金會目前有三十餘處老人志工服務站,每處都非常活躍,郭董事期待,未來能夠建構每個鄉鎮都有一個老人志工服務站,因此,鼓勵大家一起服務老人。郭董事舉例,有些老人本來孤單在家,經過志工的關心、照顧後,身體與精神健康都好轉,進而,開始走出戶外,關心其他更需要被照顧的老人,成為良性循環。


DSCF6717.JPG  
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 胡海國教授

三五成群‧用心關懷

 在少子化的時代,不管是兒童照顧、青年就業、老人照護,都更需要集全民之力,共同承擔責任,除了相關陪產假、育嬰假、兒童照顧公共化等政策推行外,每個人從自己做起,定位自己存在的價值,並培養人與人之間關心、扶持的情懷,是更重要的心身安適之道。

DSCF6696.JPG  
歡迎民眾一同加入精神健康家族,感受人際關懷與歸屬感

 論壇尾聲,胡海國教授指出,從各與談人的分享感覺得到,我們對少子化其實不必過度憂慮,反而因此可以看到政府、民間重新整頓社會的活力。胡教授表示,全民可透過「精神健康之道」的操練,充實腦力,來感受幸福。他格外鼓勵大家,多結交好友,組成三五成群的人際團體,分享快樂、分擔煩憂,或是加入「精神健康家族」,感受人際關懷與歸屬感,如此一來,在少子化時代的衝擊下,人生仍不孤單,仍能確保精神健康,擁抱幸福。

DSCF6789.JPG  


 

arrow
arrow

    BrainLOH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