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3353.jpg  

【2011不再「遇霸」不能系列講座】
終結霸凌必殺技—談校園霸凌的成因、預防與處置
時間:2011.09.10
主講:韓德彥(臨床心理師、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助理教授)

 終結霸凌,真的有「必殺技」?

 演講一開始,韓德彥心理師就指出,「霸凌」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是一個包括當事人的性格、道德、情緒、認知等因素,和來自環境如父母、同儕、學校、傳媒等因素綜合作用產生的現象。所以,霸凌問題很難由「一招」必殺技來解決;反過來說,能認知霸凌問題的複雜性,我們便能一點一滴地,去找到預防霸凌的契機。

 韓心理師說,包括我們自己,有時候都可能不知不覺成了霸凌者,「你為什麼這麼懶,作業也不寫?」、「你這個怪胎!」,等常見對話,有時候都能無意間成為言語霸凌。對於學童,特別是某些較自卑、或患有妥瑞氏症、亞斯伯格症的孩子來說,這些言語都可能造成莫大心理創傷,韓心理師便舉例說到:有一個老師要孩子開門,但孩子硬是打不開,老師認為孩子挑戰其權威,同學也開始訕笑這孩子,殊不知孩子患有亞斯伯格症,沒有想到門上的轉鈕可以逆方向轉…….

 開門是一個簡單的動作,但我們卻可能不知道對於一個孩童來說不是這樣,「別因為我們世界的侷限,成為霸凌幫兇」,韓心理師說。

 一般人對霸凌很可能有一些迷思,包括認為「被霸凌是成長過程中很自然的現象」、「被霸凌的經驗可以讓人成長」、「小孩玩鬧若沒有太嚴重傷害,不用大驚小怪」、「可憐之人必有可惡之處」等等,韓心理師指出,這些迷思必須加以破除,因為霸凌事件的發生,不管是霸凌者、受凌者、旁觀者,皆會造成長遠負面影響。

DSC_3369.jpg  

 韓心理師引研究資料指出霸凌的負面影響:曾是校園小霸王的男孩長大後,有60%的人至少有一次犯罪紀錄(沒有霸凌行為的小孩只有10%),且帶頭欺負人不利於發展領導潛能,且隨年齡增長,容易參與幫派。而對受凌者來說,常常有低自尊傾向,其沮喪、孤獨、焦慮、不安全感,通常在霸凌結束之後還是會持續,甚至影響到成年。

 對於校園霸凌的預防,韓心理師鼓勵教師、家長帶領孩童作個案的研討、角色扮演,或以案例中的角色,練習寫求救信或道歉函;另外,可以透過小遊戲,引導學生學習察覺並處理自己的情緒,並鼓勵發展課外興趣,以轉移旺盛的精力。

DSC_3368.jpg    

 演講最後,韓心理師引電影《穿梭陰陽界》的劇情,鼓勵大家要培養自己與孩子的道德勇氣,一方面,不要做對不起人的事,另一方面,面對校園霸凌事件,老師也要能有勇氣帶領孩童,一起站在善良的一邊,遏止霸凌行為的發生。


04-03.jpg

歡迎持續參加
不再「遇霸」不能
-霸凌的處置與防制系列講座

10/1(六)14:00~16:00
打在你身『不』痛在我心
-從腦科學解析霸凌、同理心、依附關係
【講師】楊聰財醫師
    楊聰才診所院長
    精神健康基金會會務委員暨精神健康指數組召集人

11/26(六)14:00~16:00
從霸凌事件談現代人的心理調適
【講師】劉焜輝博士
    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特聘教授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生輔導中心諮詢顧問

【活動地點】誠品書局敦南店B2視聽室(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45號B2)
【洽詢電話】(02)23279938#17

 

 

 

arrow
arrow

    BrainLOH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