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1064  

 

【精華摘錄】美滿人生經營系列講座
 創作與生命
 時間:2012.4.20 (五) 19:00-21:00
 地點:台北精神健康學苑
    台北市寧波西街3號2樓
 主講:盛正德(知名作家、畫家/苗栗社區大學講師)

 從事藝術創作近半世紀,畫家盛正德老師以藝術相伴,走過憂鬱症的自責、沒有價值感與歸屬感的低潮歲月,並把過程書寫出版。藝術在他的生命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對於「藝術」的定義,盛老師也有獨到的體會與詮釋。

 一般人想到藝術,總認為必定是與「美」相關的事物,而中文「藝術」二字又讓人聯想為「藝能的技術」。但在盛老師看來,除了感官的美,藝術更重要的意義是表達,是讓我們與自己拉出距離來,抽離,站在比較高的視角來看清楚自己的狀態。

 「好的藝術品可以把生命釐清,讓我們感覺到一種秩序。」盛老師說,生命是一種混沌無序的狀態,但透過好的藝術品,我們能體會、觀察生命,因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退一步更能把自己看仔細。電影《最後一次初戀》描述女孩罹患絕症的日子,即便面對死亡的限制,女主角仍自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就讓他想到命運未必能掌控人,對自己的生命有所反思。「如果沒看到這部電影,我很難抽離日復一日的生活狀態,去看自己這樣活,究竟值不值得、是不是好的方式?」

DSC01022

 在憂鬱症病發期間,盛老師每天早上醒來時,下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畫紙作畫,雖然非常痛苦還是勉強自己,就這樣,在一年內累積了三百多幅作品。想要掙脫綑綁的心情、喪失自我價值感的痛苦、內心自責與脆弱,全都躍然紙上,以圖像與色彩隱喻,傳達悲傷而荒涼的生命狀態。除了繪畫,音樂治療也讓他更了解自己,產生新的力量。經由音樂治療,他將幼年經驗與成年後的憂鬱狀態連結,探索自己害怕被遺棄的深沈意識,在覺察中療癒自我。

 盛老師感慨,現代人普遍缺乏歸屬感。過去在農業社會,人們有共同的話題,藉由祭祀和節慶活動凝聚情誼、營造共感。但在商業社會,人與人之間難以深入溝通,年輕人常常齊聚在餐桌,卻個個盯著自己的手機,沒有互動交流。  

 其實,孤獨具有不同的面向。梭羅刻意到杳無人煙的地方,才寫下《湖濱散記》,如果誠實面對自己,沒有一個人是不孤獨的,獨處的時刻,可能帶來沉靜敏銳的思考。盛老師說,自己就需要長時間的孤獨,才能完成創作。然而,現代人懼怕孤獨,選擇在人群中狂歡、在虛假的互動中麻醉自己,卻反而更加孤單,無法獲得真正的歸屬感。盛老師認為,能夠經歷痛苦,在成長中得到的喜悅才能長久持續,才是「樂活」的真意。

DSC0101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rainLOH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