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0009    

 每個星期三下午,一群熱愛生命的夥伴們定時聚集在台北精神健康學苑,透過圖像與色彩探索自我。2005年秋天,「心靈彩繪」成長課程開班,由李悅寧老師帶領學員以繪畫創作連結內在與外在世界,隨著盡情的塗鴉與揮灑,探索、表達與紓發內在的感受。
 「從小,我就對創意性的東西感興趣,看事情不按牌理出牌,喜歡躲在自己的幻想世界裡。」畢業自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的李悅寧老師說,走上藝術創作這條路,並非刻意規劃,而是自小覺察需要一種表達的管道;繪畫正好契合了這項內在需要,因緣際會進入美術系後,她潛心鑽研圖像與色彩,累積豐富的創作經驗。


 創作過程中,李悅寧老師對藝術表達背後的心理意涵感到好奇。初期,她專注於技巧、色彩與美感修養的提升,從事創作二十多年後,對寫實的技巧與具象的表達無法感到滿足,轉而關注圖像與心靈的關聯。「另一方面,創作其實是條寂寞的長路。」藝術家往往孤獨,即便透過展出分享作品,也難與觀者產生深刻交流。人與人之間的聯結薄弱,令她進一步思考,如何開拓經驗分享的管道。
 與此同時,靈性領域的探索與助人工作的訓練,為李悅寧老師開啟了另一條道路。她將視覺藝術與心智成長結合,在繪畫教學中融入靜心與自我覺察的方法,2005年透過精神健康家族志工的介紹,成立「心靈彩繪班」。「當自己走出畫室與外界連結時,透過接觸和分享的過程,讓我更深入地了解人性的底蘊,回過頭來,對於創作工作也有更多的啟示。」
 想到繪畫,許多人第一直覺反應就是「我不會畫畫」,對創作避之唯恐不及。因此,在心靈彩繪班的課程中,李悅寧老師刻意避開繪畫技巧的要求和束縛,引導學員信任繪畫,放鬆地走入創作。「只要你擁有視覺經驗,就一定具有圖像思考的能力。」她說,遠古時代,人們就在岩壁上作畫,可見圖像早於語言與文字成為人類表達的工具。社會文化的演變讓我們淡忘或漠視了這項與生俱來的表達能力,但只要經過喚醒、鼓勵或啟發,很快就能自在而精準地表達。
 從腦科學的角度來說,現代人慣用的語言表達較偏向左腦思考,著重理性與邏輯,因而往往隱匿內心的感受與情感。當一個人問你:「你好嗎?」你可能強顏歡笑,甚至描述得天花亂墜,其實隱匿了許多內在的思緒;相對地,圖像來自直覺,隨著情感流動,難以設防,反而有助於我們打開自己內在的情緒盒子,表達出平日未能覺察的訊息。
 在繪畫與分享的過程中,成員得以穿越理性束縛的思維,接觸自己清晰的感受、真實的情感與深層的智慧。因此,李悅寧老師將課程定調在「繪畫療癒」,強調探索的過程,最終目標不是讓自己變得更理想、或移除不要的部份,而是以不同角度看待自己,全然認同自己本來的面貌,並完完整整地接納自己。「我們無法透過整理內在而去避免生命中可能面臨的事物,但卻能以更從容的心接納生命中的一切,無論好的、壞的,都視為生命的禮物,體會自在、喜悅的本質。」
 「全面認識自己,才有機會實現最真實的自己。」李悅寧老師舉例,小時候,我們都曾在作文簿寫下「我的志願」,但那多半是跟隨家庭、同儕或社會的價值觀,而非因應真實自我的期許,所以容易造成認知上的落差而帶來挫敗感,在心中不斷地自我譴責。認清自我的特質,就不再盲目配合他人的期望,而能找到自我的座標與呈現自我的方向。
 創作與教學相輔相成,李悅寧老師說,透過生命的分享與助人的工作使她的生命來到一個比較寬闊的領域,「就像河流穿越峽谷,來到三角洲,河床變得寬廣,還有支流可以伸展開來,而一切其實源於同一條主脈。」她的描繪方式如圖像般清晰可見,言談中的自在與祥和,或許就是這趟心靈旅程的最佳註解。

 


 李悅寧老師簡歷:
 ‧台灣海寧格_國際系統排列學院專任講師
 ‧中國國家職業資格心理諮詢師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創作組畢業

arrow
arrow

    BrainLOH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