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韓德彥(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助理教授、精神健康基金會精健之友)

 

 印度電影「三個傻瓜」大放異彩,深獲好評。片中描述到不少與自殺有關的事件,值得我們從精神健康的角度進一步思考自殺防治議題。
 首先,片中的院長認為一名製作攝影直昇機的學生浪費時間,做沒有實質功用的作品,甚至直接打電話給他父母,聲稱會做出退學的處置。結果學生當場就將作品丟入垃圾桶中,隨後在宿舍牆上留下「我退出 (I quit)」的字眼,並且上吊自殺身亡。


  如果學校師生們能有較高敏感度,在學生放棄作品時,便立即留意他是否也有可能放棄生命,從學生的角度思考他可能的情緒、感受與想法,那麼這場悲劇或許就能事先避免。
  其次,片中院長用類似方式逼迫拉朱供出同夥,否則就要將他退學。結果拉朱陷入天人交戰,竟然選擇跳樓自殺,所幸急救得宜,總算能挽回一條性命。
  院長處理學生事務的技巧不足,總是以退學威脅作為唯一手段。此外,他相信「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卻忘了留給學生一點自由發展的空間。一些台灣的父母老師們應該深思,自己是不是也像院長一般過度強調競爭,而忘了尊重每個孩子、學生的獨特性。
  片中法漢希望自己成為一個生態攝影家,他跟父親溝通的態度與方法值得效法。他表示不擔心日後同學會時相互比較--房子可以住小一點,車子也不用太大。他強調不會用自殺來威脅父親,但會讓父親慢慢相信,投入自己喜歡的工作,最終會是幸福的事。後來父親果然把畢業禮物換成相機,成全兒子的夢想,可說是親子溝通的成功典範。
  片尾時院長女兒說,弟弟會從火車落下,其實也是抗議父親逼他當工程師的結果,其實弟弟最希望當個文學家。不幸的是,文學的長才卻只能在撰寫遺書上有所發揮,令人不勝唏噓。
  認真想想,當初生下孩子時,哪個父母不是說「我只要孩子健健康康,平安長大就好」。什麼時候,父母們卻愈來愈貪心,要求也愈來愈多--不知到底是「為了孩子好」,還是「為了自己的面子」好。與其落得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劇,不如讓孩子擁有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由自在發展。
  每一個人都應該時時留意,千萬別用威迫的方式,把身邊的人逼入絕境。當然,落入困境的人們,也要多想想有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而不是一味用自殺的方式逃避問題。自殺防治需要你我共同努力,才能達到最佳成效。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韓德彥 三個傻瓜 自殺
    全站熱搜

    BrainLOH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