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0826.JPG 

2010全國精神健康指數調查發表

 精神健康基金會2010年的精神健康指數調查,特別以「少子化」這個在社會上備受關注的議題為調查重點,也是國內首度將生育態度與精神健康指標做交叉分析的調查研究。
 調查顯示,年長而無子女者,其精神健康得分76.8分,明顯低於有子女者的83.2分,顯示「養兒防老」不只有經濟供給、家庭照顧層面的意涵,更在精神健康、人生幸福感等層面,意義重大!

 2010年12月7日,精神健康基金會於台大校友會館,以「養兒不只防老化 更是精神健康之道」為主題,舉辦了該調查的發表記者會。除了董事長胡海國教授、精健指數調查召集人楊聰財醫師外,本次記者會邀請到事業成功、家庭幸福的藝人陶晶瑩出席,分享她養育子女的心得,也鼓勵年輕朋友在能力可負擔的條件下,多多生育。陶子姐的妙語如珠,讓全場的媒體朋友頻頻點頭稱是。

已婚而無子女者 逾七成想生子
 本次記者會由楊聰財醫師報告這次精健指數調查的結果。楊醫師特別提到,育齡民眾(20-45歲)有高達50%表示「不想生小孩」,但值得一提的是,若以「已婚」族群為對象,則發現「已婚而無子女」的人當中,有高達72.5%其實是想生小孩的,這反映了大環境對於生育後代來說,有相當的壓力,這些人並非都是一般想像中的頂客族。
 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比較不想生小孩呢?調查發現,在年齡方面,26-30歲不想生小孩的比例最低,約44.6%,小於想生小孩的比例(55.4%),而後隨著年齡增加,不想生小孩的比例亦逐漸攀升,過了35歲,不想生小孩的比例攀至57.6%,超過了想生小孩的比例(42.4%),而到了40歲以後,則有超過七成(72.2%)的人口表示不想生小孩了。
 值得玩味的是,在性別方面,女性「不想生」小孩的比例是61.9%,遠大於男性的45.9%,楊醫師表示,這反映了男女雙方在養育過程負擔的不平衡。他說,女性除了負擔「生之痛」,傳統上亦是孩子的主要照顧者,但當今社會女性普遍受高等教育,也較擁有職場抱負,男性若不積極分擔養育工作,一旦擁有小孩,女性則可能落得家庭、事業兩頭燒的窘境,生養一個小孩的負荷便遠遠大於男性,也因此減少了生養小孩的意願。

照片 034.jpg 

年長無子女者 精神健康狀況較差
 在年輕人普遍對於生養小孩興趣缺缺之時,精神健康基金會特別探討,擁有小孩者是否過得較快樂?調查發現,大體來說,不管在哪個年齡層,擁有小孩的人,精神健康狀況比較良好。若以10歲為一組,則發現20-30歲、31-40歲、41-50歲、51歲以上「擁有小孩」的人,其精神健康得分分別是86.7分、82.2分、83.5分、83.2分,而「沒有小孩」的人,精神健康得分則分別是83.5分、82.0分、80.0分、76.8分。
 由上述數據發現,對31-40歲的父母來說,其精神健康分數與「沒有小孩」者差不多,也是各年齡層當中,有、無子女兩個族群差異最小的。隨著年齡增長,擁有小孩的人精神健康狀與沒有小孩的人差異越來越明顯,40歲以後若無子女,精神健康狀況明顯下滑,到50歲後仍沒有孩子,精神健康狀況甚至跌破80,到了不及格的程度,所以,與會的專家與發言人一致認為,生養小孩是長遠的幸福投資,鼓勵年輕人生育。

table.jpg 

 

陶晶瑩:哥哥弟弟站起來
 陶晶瑩以親身經驗為例表示,生小孩很有意義、小孩真是太可愛了,希望大家在量力而為的前提下,「都去生小孩」。



 陶晶瑩說,自己兼顧事業與家庭的秘訣就是「李李仁(丈夫)加保母」,她舉「慾望城市」影集中的夏綠蒂說,即使懷疑褓母勾引老公,仍然覺得不能沒有褓母,可見養育小孩的壓力有多大,也因此,他格外強調,哥哥弟弟(泛指男性)要幫忙分擔家務,才能共享生養小孩的天倫樂。

DSC_0668.JPG 

 以自身的生活經驗分享帶小孩的快樂,陶晶瑩舉例說,有時錄影從早到晚一整天,「站到腳和臉都腫起來」,但回家看到女兒、兒子的童言童語,心情頓時開懷,不僅疲勞一下子就不見了,反而還補充很多能量。
 陶晶瑩也說,人家常常覺得孕婦會變笨,但其實,他覺得做事更有效率了,尤其,因為小孩,他作息更有規律,也變得更健康漂亮。他感性地說,小孩讓他更知道工作的意義,也更有動力。
 陶晶瑩還分享,他有位朋友,品味高尚、走雅痞路線,很難想像他這樣的人會想要婚姻和家庭,然而,他突然結婚生子了,問他感想,他還說:「生了小孩,我的人生才往下翻了一個篇章」。


 陶晶瑩覺得,很多女性害怕母性太強,生小孩後工作和自我價值就必須中斷,所以遲遲不敢跨越雷池,所以他也呼籲,我們應從兩性教育做起,實踐正確、符合時代的兩性相處之道,男性以及其他家人,都能有共同分擔家務與養育工作的共識。另外,他也說,政府必須做好配套措施,讓大家無後顧之憂,放心生養小孩,如此才能有效舒緩少子化的現象。

胡海國教授:作好時間規劃
 胡海國教授引人口學數據為例,說明台灣人口增加,但年輕人口卻日益減少的事實,並引用本年度精神健康指數調查數據指出,主觀上,民眾多認為有孩子是好的、有意義的(86%人口持此態度),但事實上,不想生孩子的人卻很多(54%),經過分析,他認為可能理由是一般民眾認為對後代樂觀性低,認為生育後代壓力大,他以精神健康指數調查與國人就業情況作分析指出,有工作者感受 生育後代壓力大,生育態度很保留,推測這與工作者覺得時間不够用,且講求自給自足的生活態度有關。
 另外,胡教授也引國外的研究數據表示,主觀上,一般人多認為婚姻是好的,但事實上,全世界婚姻率卻持續下降,可能理由是:對經濟條件的比過往看得更重、追求純情愛、主觀認為婚姻老套、不合時宜,這帶來的人口學後果便是:孩子數減、單親母增多、未婚生子增多。

DSC_0842.JPG 

 胡教授建議,年輕人妥善作好時間管理,將時間畫分成三等分,平均分配給工作、家庭、自我成長,如此應能較不排拒生小孩。他認為,生養小孩是幸福人生的長遠投資,雖然在事業起步、子女年幼的時期壓力較大,但若對人生做養育子女的有效規劃,則能為未來人生的長遠幸福,尋求最有效的保證與準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rainLOH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