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9953  
專訪:台南精神健康學苑-歐陽文貞執行長 

 在溫暖的古都台南,在地鄉親常聚集到市立圖書館或歸仁文化中心,聆賞精神健康講座,為自己充電、追求樂活的幸福感。台南精神健康學苑自2008年揭幕後,持續舉辦多樣化推廣活動。提起台南地區的精神健康推動成果,不可忽略這位重要的幕後推手─歐陽文貞執行長。

 現任署立嘉南療養院高年精神科主任的歐陽執行長,是土生土長的台南人,大學時離家至陽明醫學院就讀,在台灣精神醫學剛起步的年代,踏入了這個領域。

 學生時代,連續幾個暑假,他隨陽明醫學院基層醫療服務隊至雲林縣四湖鄉,為居民看診,進行衛生教育。四湖當地居民靠海維生,是當時全台灣最窮困的鄉鎮之一,公共衛生條件並不理想。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的預防宣導正逐步展開,但心理上的問題,仍未受到足夠的照顧。

 「許多人帶著身體的不適來看診,其實他們有些生活上的困擾,不說出口,但全寫在臉上。」他說,為了讓民眾悅納正確觀念,必須以平易近人的方式傳遞,在過程中,學會與人接觸、聆聽故事、貼近民眾心理的感受。對於人們心理適應與精神狀況的關切,或許就在那時萌芽。

 另一方面,在解嚴前後,人們開始關注弱勢族群,醞釀精神醫學改革的社會氛圍。民國79年,精神衛生法通過,緊接著,政府推動全國醫療網第二期計畫,精神疾患與心理衛生問題受到正視,各院設立精神科、鼓勵醫學院學生選擇這個專業領域。

 時勢趨動下,剛畢業的歐陽執行長於民國80年進入署立桃園療養院接受訓練,推動「精神分裂症」診治與去污名化。早期,民眾對於精神分裂症認識不足,往往延誤了治療時機,至患者出現自殘或傷人等行為才就醫,更加深大眾的誤解與負面印象。當時院內提倡「全人」醫療的觀念,帶給他深刻啟發,繼而與醫界同仁共同推廣「老年失智症」的知識宣導。

 民國82年起,台灣正式進入高齡化社會,鄉村地區年輕人口外移,為數眾多的年長者卻一直欠缺合適照料。那是失智症還叫作「癡呆症」、患者被稱為「老番癲」的年代,至醫院看診的幾乎都是重症患者,家人也在資訊不足與長期照顧的煎熬下,承受極大的壓力。結束訓練後,他回到故鄉,加入衛生署嘉南療養院「高年精神科」,推動失智症早期預防,此時正好第一個新一代抗失智症藥物引入台灣,也帶來新的治療契機。

 歐陽執行長說,精神衛生教育其實和學生時代下鄉推動衛教的道理是一樣的。從前要讓大家知道「這個叫高血壓,是需要吃藥的」、「預防糖尿病要及早檢查、驗尿抽血」,長期推廣,才落實了慢性病的預防與治療。失智症與精神分裂症也是在眾人奮鬥下,逐漸得到正名與重視。

 自年輕時期,歐陽醫師就與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胡海國教授結識,基金會成立後,也認同「保養頭腦、優築生命」的理念。2006年,他正式投入精神健康推廣工作,集結當地資源,舉辦充滿地方特色與人文氣息的推廣活動。「腦的美麗境界」展覽更加入「失智症」主題,提醒大眾避免生活中的危險因子,照顧患者、也關心病患家屬。

 「當事人、家庭和環境之間的互動,都要受到全面關心。」他強調,每個人在生命中不同階段,都會碰到大大小小的壓力,必須學習如何接受與調適,而旁人也要懂得支持與協助。
 看著眼前侃侃而談的歐陽醫師,很難想像,小時候的他曾受口吃困擾,直至大學參與活動、豐富閱歷,逐漸克服困難,學會自在表達。也許正因如此,他常能體會許多人在沉默表象之下的焦慮、不安與擔憂。

 生命歷練與社會變遷的加乘,造就今日的歐陽醫師。他說,台灣的精神健康促進還有許多值得努力的面向,希望更多人能投入推動,讓社會大眾有機會運用腦科學知識和人際技巧因應壓力,營造生命的美好境界。
 

arrow
arrow

    BrainLOH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