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金融海嘯的衝擊下,無論是因投資失利陷入財務困境,或是面對失業危機,在經濟不景氣的此刻,唯有將頭腦操練好,才能積極地協助自己與周遭的親友對抗逆境。本專欄帶領您從「保養頭腦」開始,從多元的角度,重新感受生活的美好。



 在活生生、變動的環境中,每個人都需藉由「腦」這個器官來處理日常生活中所會面對到的人、事、物與時間等交織而成的種種場景,一般的心理調適技巧已不敷所需,而是必需要從腦科學與精神健康知識的瞭解著手,從腦力健康開始,逐步建構心理健康與自我健康。同時具備腦力健康、心理健康與自我健康,才是完整的精神健康,由此培養與增強應對的耐壓能力,才能克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因此,人生是否美好,主宰原來還是腦。

 當精神飽滿時,腦力就像每個月初一、十五的滿月,非常有彈性,能夠承受內外在所面臨的種種生活要求。也就是精神上雖處在壓力之中,心理上卻能有效調適,且能展現自我的人生目標,如自我的肯定,活得有價值、有意義,便能產生出生活的幸福感。

 譬如買了名牌皮包、吃高價美食等產生的「快樂」,往往來得快、去得快,這也說明了,有些被憂鬱症困擾的患者是物質不虞匱乏的人,但,為何憂鬱?可能原因在於,物質的滿足很容易飽和,而之後刺激卻要越來越強才會達到同樣程度的快樂,這種短暫的快樂一過去,留下更多的空虛。我認為,快樂若要長久,必須去尋求它的意義,只有有意義的快樂才會帶來心靈的滿足。

 人在做有意義的事情時,從葡萄糖的消耗量來測量,左前額葉、顳葉或者頂葉都會更活躍,人就會洞見、好心情,進而得到長效的快樂,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幸福感」,這是因為人體有一個「幸福系統」,也就是大腦中有一塊掌管喜悅、樂趣和陶醉的系統。

 醫學研究指出,實質快樂,是長效、深層的滿足,甚至可提高人體內的免疫力,因為當湧現出幸福感時,一種叫做皮質醇的化學物質,在大腦中的含量就會減少,樂觀的人比悲觀的人更不容易感受到壓力,主要也是因為在他們腦內比較不會產生這種化學物質。

 一個精神健康的人,首先要保養好頭腦,再養成良好的心理衛生習慣,並創造及堆疊人生的價值和意義,讓每一天都堆疊一點點的幸福,有幸福感才是生活的方向。不管是誰,只要感受到幸福,就會充滿活力,要注意讓自己的大腦充分休息、給予大腦營養與適度良好的學習,大腦就會慢慢產生好的變化,變成一種讓我們容易感受到幸福的「幸福腦」狀態。

 另外,在忙碌的現代社會,時間就是金錢,每個人的內心世界,幾乎都被工作所填滿,因為忙,所以沒有回家看爸爸媽媽,也沒有時間跟朋友見面,似乎忙得振振有辭,但相對地,精神上也一直處於緊張壓力之中,沒有放鬆的感覺,精神健康指數可能就不及格。

 因此,不管有多忙,每天生活都要有放鬆的經驗,偶爾打電話給親友,就算一星期只講10分鐘話,一年下來就累積很多了,不必害怕不知道要說什麼,只要懂得先將好事與人分享,困難的事就容易與人分擔了,這種能關心他人,同時也被人關心,就是一種分享生命、擁有歸屬的幸福感。

文/胡海國教授
原載於《心靈座標》雙月刊 2009年6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rainLOH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