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hoto: 蘇東坡塑像,西湖邊。(by Kaspar)

作者:張立人(雲林精神健康學苑執行長、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精神部主任)

 

最近董氏基金會有句口號:「日子難過,別讓心也難過。」也許我們可改成:「身體難過,別讓心也難過。」因為,患者不堪病苦,用激烈方式結束生命,時有所聞。

 

病痛與自殺關聯很強。國外研究,自殺身亡者中,一半受疾病所苦;鄭泰安教授的本土心理解剖研究中,也發現自殺身亡者中,13%健康出問題,是平常人的兩倍多。

 

遭受病痛的人們,和一般人相比,承受更多的身心壓力,包括:生活或娛樂都受限,身體形象缺損,長期疼痛,甚至必須面對死亡。病痛也造成人際疏離,必須依賴家人,卻又擔心有一天被家人拋棄。另外,也必須面對失業、財務困難等問題。

 

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形塑不同人格特質,失去健康所帶來的衝擊,也因人而異,可能是:自尊心受傷、強烈失落感、情緒錯綜而失控、內疚、覺得孤單、害怕死亡、對不確定的未來焦慮、或對命運的不公平憤怒。每個人也有不同的因應模式,可能是:正向思考、幫助別人而昇華痛苦,或逃避問題、把負面情緒轉移到別人身上、用病痛自我懲罰等。若對壓力適應不良,就有可能衍生為精神疾病,如憂鬱症、焦慮症,甚至導致自殺。

 

因絕症而自殺的人,常有著以上複雜因素。因此,若患者或家屬能儘早發現問題,與醫療團隊合作,針對以上每個可能環節,作生理、心理或社會方面的積極介入,才能避免悲劇發生。

 

有時,憂鬱單純是藥物造成,包括類固醇、部分抗癌藥物、降血壓藥物等,調整藥物就能帶來很大改善。

 

除了彌補以上的脆弱性外,提升韌性也是很重要的。「意義」,就是其中一項。耶魯大學的外科教授努蘭,曾在他《蛇杖的傳人》一書中,提到一段經歷:

 

一位牧師病情陷入絕境,後來竟奇蹟似地生還。努蘭問他怎麼突然間好起來?牧師說:

 

「我自己辦到的,因為『比羅雷羅』(Bizzozero)的幫助。」

 

努蘭心裡一驚,牧師怎麼會跟聖經中的「魔鬼」(Beelzebub,音近Bizzozero)訂契約呢?原來,「比羅雷羅」是實習醫師的名字,對病人十分用心。牧師說:

 

「我完全是為了『比羅雷羅』才撐了下來;我不能讓他失望!」

 

他甚至覺得自己的死亡,對於這樣一位積極付出的醫師來說,是不公平的。

 

雖然這則故事有如傳奇,但若能像這位牧師一樣,找到活下去的「意義」,加以親友的傾聽與陪伴,絕症不必絕望!

 

原文刊載於【聯合報╱張立人】絕症≠絕望 尋找活下去意義(2009.08.18健康版)

文章出處:張立人的秘密書齋-新浪部落 http://blog.sina.com.tw/kaspar/article.php?pbgid=6123&entryid=62125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rainLOHAS 的頭像
    BrainLOHAS

    腦與生活

    BrainLOH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