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達》系列-物質的滿足等於精神的滿足?
文/黃政偉
在電影阿凡達中,地球人為了取得稀有礦石Unobtainium,入侵潘朵拉星球,大興土木之餘又大動干戈,與納美人爆發嚴重的衝突。
劇情之中,地球人的價值觀純粹是非常物質取向的,入侵行動是為了物質需求─攫取稀有資源,研究納美人和潘朵拉星球的生態也不是要了解或改善他們的生活,純粹只是為了要在征服他們之前先知己知彼而已。
地球人和納美人的衝突,除了是掠奪者與被掠奪者的對立之外,也是不同價值體系的對抗─崇尚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對抗。地球人不能理解,為什麼還活在原始漁獵時代的納美人,物質上的需求會那麼低,就如同劇中指揮掠奪行動的領導者說的「我們給他們道路、教育、制度,而他們只想玩泥巴」,還有男主角說的「我們沒有什麼東西給他們」。
從Maslow需求層次理論─生理需求乃是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實現等需求的基礎,到中國春秋時代法家思想領袖管仲的名言「衣食足而後知榮辱」,這些觀念都告訴我們,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礎,沒有這樣的基礎,就無法在精神文明發展上取得進步。上述的前提並沒有不對,但是精神文明的進步,不能完全依賴物質文明。否則物質文明遠優於納美人的地球人,為何沒有顯現出在精神文明的優越?除了掠奪之外找不到一絲人文主義或人道主義的關懷,對納美人就是一付擋我財路便殺無赦的姿態?
電影乃是虛擬的世界,為求戲劇性效果,可能呈現得較為誇張,但回到現實世界,我們可以發現類似的情況不斷的發生。以現在的人類社會而言,雖然物質文明不斷進步,科技、經濟不斷的發展,給人們帶來了豐裕而不虞匱乏的生活,但人類在精神層次上的困擾和問題也越來越嚴重,自殺、精神病成為許多工業化已開發國家的棘手難題,許多人花費大量的資源希望求得心靈上的平靜,或者透過醫療的手段,或者在宗教上尋找出路,更或者索性用追求物質的滿足,以為如此便能徹底解決精神上的空虛。結果,並沒有給自己帶來心靈上的平靜。
所以,要解決人類心靈上的需求,提昇精神健康,仍要回到關注自身和群體的精神健康上著手。而這並沒有捷徑,要從每一個人每一天做起,時時關於自己的心理需求,也關心生活周遭,關懷身邊的其他人,關心親友、鄰里與社區就是一個很好的出發點。逐步的累積,社會整體的精神層次,才有進步的可能。
有媒體報導,許多人觀賞了《阿凡達》之後,過於投入劇情而罹患憂鬱症,因為覺得電影中的潘朵拉星球太美好,而現實世界太灰暗,因虛擬和現實界的落差太大而鬱鬱寡歡。其實影友們大可把對電影的熱情,轉化成改善自己心靈狀態的能量,勇敢的去追求自身的快樂和幸福。如同電影中的納美人,為了維護自己的生存價值而奮鬥,這應該是每一個觀賞過電影的人都能做得到,也應該追求的人生目標。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