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佑會務委員
走進精神健康基金會會議室,陳文佑先生目不轉睛地端詳著牆上展示的大腦結構掛圖,不一會兒,他開口說:「我最近在讀腦室與腦脊髓液的解剖學,雖然掛圖或書面資料已很豐富,但我還是希望能有機會看到大腦實體。」
陳文佑對腦科學有深厚興趣與涉略,說他是個「大腦達人」,真不為過。在各個場合,陳文佑常常用「讓知識變成一種價值」一句話勉勵聽眾,他認為,若能夠把腦科學知識變成一種情感認同的價值,投入熱忱去涉獵,會獲得無盡感動。
大學唸哲學,研究所唸經營學,畢業後為家族的企業負起轉型與發展的工作,陳文佑先生的專業經歷看起來跟「腦科學」真是八竿子打不著,但若了解到,藏在這些經歷之下的,是他對「人」的課題有著濃濃的關注與熱情,也就不意外他為何能成為「大腦達人」了。
「探討自然科學,讓知識豐富;但探討人生的議題,可以讓生命豐富」,年輕時對文、史、哲學的感動,讓本來考上物理系的陳文佑,毅然轉念台大哲學系,大學畢業後,到德國進修經營學,並接觸了管理心理學。陳文佑說,在工作上,心理學運用最廣,它讓人能敏銳於自身的工作角色,也更體會到,很多事的成敗,都在於人的議題。
譬如,當歧見發生時,雙方各持的立場與價值往往是爭端的關鍵,但這卻是高度情感性的,若不從情緒面,先化解雙方的防衛、敵意,講再多道理都無法溝通,因為這些道理已經被立場左右,理性的思辯就成為合理化自己立場的工具了!「要解決爭端,先解決情緒」,陳文佑認為這是一種處世的藝術。
1995年《EQ》一書的出版,在陳文佑眼裡真是心理學的新頁,也引起他進一步探索「情緒」的興趣,後來他發現到,原來,情緒有生理、醫學的運作基礎,捉摸不定的情感、價值或立場,也可歸納為腦功能的表現,一切決定於腦神經元突觸的連結與否,「就像黑白棋,兩個顏色的棋子竟能衍生無窮的策略變化」,陳文佑感到相當驚喜,也因此一步步踏上了腦科學探索的路。
多年前,陳文佑所參加的國際扶輪社有一位前社長自殺,引起他及社友震撼,一個社會成就、經濟生活都相當不錯的人竟走上絕路,讓大家在驚訝之餘,也警醒到精神健康教育的重要。從此,扶輪社開始舉辦大型精神健康衛教講座,邀請了胡海國、洪蘭教授到社內演講,也開啟了陳文佑與精神健康基金會的接觸。
立基於腦科學的精神健康基金會很快地吸引陳文佑投入,不但擔任會務委員,各地「腦的美麗境界」展覽的導覽志工培訓,也常見陳文佑親身講授課程、分享經驗的身影,甚至數次遠征台南、高雄、屏東!陳文佑說,導覽的過程其實是教學相長,能夠有機會開啟民眾對腦科學的認識和興趣,他很樂在其中。
從腦科學觀之,情緒的運作在邊緣系統,較不易被意識察覺,卻會深深影響我們的價值立場和行為決策。陳文佑說,這就好比大家都知道「健康很重要」,但通常只把它當成一則知識,是身外之物;因此在親身生過病、體驗過失去健康的痛苦前,能實踐健康生活的人實在不多。換言之,「健康很重要」這句話對生過病的人,有活生生的情緒感受,所以會主動積極的去踐行。
但如何在生病前,把「知道」提升到「做到」?陳文佑說,那就需要把「知識」提升成「價值」。就像公平、正義、孝順,都是一種「價值」,但若只是「知道」,而都不去做,那就只停留在「知識」的層面,對我們毫無助益!西哲說:「檢驗真理的唯一方法,就是去踐行!」在目前知識爆炸的時代,更需要建立我們自己的人生價值,「踐行」就是唯一的方法!
腦科學知識對陳文佑來說已經是種價值,在他眼中,腦科學與精神健康的推廣之道,就是要喚起大眾的感動,讓它成為眾人認同的價值。他持續和精神健康基金會並肩前行,思索著如何引發大眾探索腦科學的興趣,從而實踐精神健康的理念。
留言列表